扬州的“瘦西湖”是人工挖的还是自然形成的,有何依据?
瘦西湖景观自六朝、隋唐至明清陆续修建出来的,到康乾时期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。但瘦西湖以前也是个不小的水面,叫跑山河,估计是因为围着小金山,后来盐商出资疏浚了湖心淤塞,又沿湖边陆陆续续修园子,历经数个朝代,形成了现在这个著名的人文景观。算半人工湖吧?
应该说,瘦西湖是在唐代罗城、宋朝大城的护城河遗迹的基础上开挖疏浚而成,所以说瘦西湖应该准确的说是人工湖,面积480亩,长4.3公里。
“瘦湖心仪久,有幸赴扬州。”我去的那年是春节假期,正月里去的,听介绍,瘦西湖原来叫保障湖,瘦西湖其实就是由隋朝、唐朝、五代、宋朝、元朝、明朝、清朝等不同时期的护城河修建的,最盛时期是康熙和乾隆年间,共有长堤春柳、梅岭春深、赏月胜境、湖心钓台、白塔晴云等二十四景,十里风光,园林相接,连绵不断,形成一个长长的风景带。
都说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我去的时候还算是冬天,就像下面我照的照片,还缺少绿意,许多高树上边是光秃秃的,矮树都是绿意盎然,特别曲折的小路上郁郁葱葱。漫步在湖边小路,虽是假期,熙熙攘攘,但我走的都是别人不愿意走的高高低低的路,也算幽静,不被人打扰,想起何满子的“嶙峋瘦骨一西湖,西子西来病未除。应是减肥风尚女,画眉深浅入时无?”。相比杭州西湖,瘦西湖确实特别的窈窕,像是西施生病没有好。应该是减肥为了风尚的女子,问我她的眉毛好了吗?
首先感谢邀答!“樱花三月下扬州”,瘦西湖可以这样说,已经成为了当今扬州标志性的景点了。那么“瘦西湖“到底是人工挖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呢?我的看法是两者兼而有之,是在自然形成的基础上,经历代疏逡修复而成的。为何这么说呢?我们不妨从历史资料中来寻根求源。先看看清朝初年顾祖禹撰写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是怎么样记述:瘦西湖最初名叫柴河,因于柴河东岸筑城以备流寇侵逼,名曰保扬河,后名保障河,又名炮山河、长春湖。由此可见,瘦西湖源远流长。但瘦西湖历史上的确存在人工挖凿,可以说是历经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等不同朝代人工开凿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,从而使瘦西湖始终与大运河保持水源相通。 首先“瘦西湖”原是一片被淤积荒芜的河流,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时,当地的名流官绅为了讨取皇帝的欢心就疏浚河流, 营造了现在模样的瘦西湖,建起亭台楼阁、园林湖水等景观景致。
关于''瘦西湖''这个名称最早出见在文献记载中,应该是在清初诗坛文人吴绮的《扬州鼓吹词序》中:“城北一水通平山堂,名瘦西湖,本名保障湖''。说到“瘦西湖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还有一段故事。相传乾隆元年,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,陶醉于这里的美景,情不自禁地与家乡的西湖来作比较,还赋诗一首:''垂杨不断接残芜,雁齿虹桥俨画图。也是销金一锅子,故应唤作瘦西湖''。从这些文献记载中,我们可以肯定,景色怡人的瘦西湖自古有之。而在瘦西湖沿湖修建园林景观,应该是从隋唐时期就陆续开始了,到清代康熙、乾隆时期更为繁盛,特别是清乾隆年间,当时扬州的盐业兴盛,而瘦西湖由于年长淤堵,当地的盐商便出资进行疏通,并在湖的东西两岸兴建起应景的亭台楼阁。但到了清嘉庆年间,由于扬州盐业的衰退,瘦西湖的园林也随之萧条荒废;再加上历经战乱,瘦西湖基本上被损毁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当地政府又多次组织对瘦西湖进行人工疏浚和复建,所以,我们今天看见的清波荡漾的瘦西湖,也可以说是人工挖出来的。鉴于上述大量历史的考证,所以我认为自然形成与人工修复兼而有之,不知大家的看法如何?
标签: 瘦西湖在哪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