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原为何要投江?
汨罗江边问答(渔夫)
一簑烟雨一竿纶,幸有孤篷可寄身。
袖底清风挥不尽,何妨常做梦中人?
汨罗江边问答(屈原)
濯足淤泥步步尘,沙中振氅土随身。
常流此赴浊污尽,耻对世间双面人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
这句就是对屈原一生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。
屈原的命运与生俱来,他是楚武王熊通的子孙,生来就带着振兴楚国的使命!
渊博的知识,明于治乱的本领和善于辞令的才智,在奸佞称道的时代,注定了他的无家可归的结局。
这位楚国贵族,早年曾一度深得楚怀王信任,历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在辉煌的朝堂上,楚怀王常常与屈原商讨国事,笑谈战国的烽烟。
那段时光,对于身负青云之志的屈原而言,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段蜜月期。
他亲自参与楚国法律的制定,力主彰明法度,举任贤能,兴利制弊,联齐抗秦。
在屈原看来,强秦并不可怕,天下“横则秦帝,纵则楚王",只要变法改革图新,
楚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。
战国时期,楚国的大夫屈原,三番五次的劝告楚怀王,要联合齐国一同对抗秦国。可是,楚怀王宠信靳尚和公子兰这伙人,压根不重视屈原。不仅如此,他还稀里糊涂的受邀去了秦国境内,被秦国扣押在了咸阳,一直到公元前296年,憋屈的死在了秦国。
老爹挂了,儿子横立为国君,就是历史上的楚顷襄王。这货,更二,他居然继续重用靳尚和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妥协投降的人。屈原本以为自己能得到一些重用,结果,还是没戏。
他还是不甘心,劝完老子劝儿子,希望楚顷襄王能远离小人,重振军队,抗击强秦,替先王报仇雪恨。靳尚和公子兰就担心楚顷襄王反抗秦国,一直把屈原看作是眼中钉,肉中刺。他们勾搭起来,一同构陷屈原,楚顷襄王就把屈原给革职罢官了,放逐到湘南的洞庭湖一带。
屈原简直要气疯了,这种昏君还值得继续辅佐吗?他不吃不喝,满心的忧愤无处去说。他在汨罗江边,披头散发,骨瘦如柴,心忧国事却无处着力。
江边的渔夫都劝他:“楚国人都知道你是忠臣!你为国家已经尽力了。”
屈原回答:“我伤心的不是自己个人的遭遇,楚国现在这个境况,我心里刀割一般。我如何能眼看着国家危险而不管呢,只要能救楚国,即便是死一百次我也愿意。”
在这种背景之下,屈原创作了传世至今的《离骚》:
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
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,謇朝谇而夕替。
既替余以蕙纕兮,又申之以揽茝。
屈原(前340——前278年),战国时期楚国人。芈姓,屈氏,名平字原,汉族,战国未期楚国丹阳(今湖北秭归人)
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,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,参与法律的制定,主张章明法度,改革政治,联齐抗秦,在屈原的努力下,楚国国为有所增强。
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,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,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,流落到汉北。流放期间,屈原感到心中郁闷,开始文学创作,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,为民报国的热情。
在前278年,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,攻破了郢都,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,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。
飞花巜作娟悟语》一一谢邀。今晨发贴两次失败,但我知道也许自己操作有误,找出原因就是。干什么事情哪有一帆风顺的,遇到困难下不能沮丧,要迎难而上,曲折迂回,坚持不懈,方能胜利。今天又是端午节,一个吃粽子,掛艾蒿,踏青纪念屈原的传统日子,在南方还可以赛龙舟。我看过电视剧大秦帝国,也看过电视剧芈月传对屈原这个人物均有描述。屈原出身高贵,青年时就成就事业,大有可为。经常与楚怀怀王畅谈国事,滔滔不绝。屈原认为大秦并不可怕,楚国若按他的主张必胜,原因在于楚国内部和强秦。张仪技高一筹,手段了得,尽拉拢之能事,拆散了齐楚联盟。楚怀王老迈,幼稚不听屈原力劝,糊里糊涂的去了秦国,在武关被软禁最后客气死他乡他还在临走之前将屈原流放。
怀王和襄王真是一对父子,也对屈原的一片爱国忠君的思想不屑一顾。反听靳尚,子兰的陷害馋言将屈原革职罢官。从此以后屈原心恢意冷,心中的不满,委屈可想而知,但在此时他还是心怀国家。遂奋斗疾书写下千古绝唱巜离骚》。此后他一直郁郁寡欢不得志!看不到楚国的希望。而秦国大将白起屡打胜仗。不堪凌辱,怀包巨石投汨罗江殉国而死!六十二年的生涯,三十年的流放,自己并无大过错,而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岂能不气,但最后他对渔民的话还是自己不足惜,还是心系国家的。
最近又看了鲍鹏山原著,黄荣华编著的巜寂寞圣哲》也对屈原做出了评价。大意是屈原二十岁做《橘颂》时是多么的儒雅,而孔孟等人还在社会底层挣扎。而屈原纯正的贵族血统使他无法面对失败,也就是说他没有孔孟的靭性,不能隐忍不能迂回,也和他得心性有关!他不服,他呐喊,他抗争,而得到是更大的打击和藐视!屈原缺少孔孟墨荀等人的达观,他是诗人,缺少苦难的磨练,才最终导致跳江寻死的结果!文/顾作娟
标签: 汨罗江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