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子庙十三敖包的由来?
有两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削山成敖包,或是由河水冲天而流等等,这些传说体现了寺庙选址的一个现象,那就是座山面水。
另一种说法是贝子庙的背面就是现在的旅游胜地——十三敖包山,十三敖包的十三是敖包神,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。其中,一是指它的四面、四方,二是指天与地,三是指三时,即过去、现在、将来
你好!贝子庙十三敖包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一处著名景点。它由十三座庙宇和一座巨大的汉白玉神像组成。这个地方的由来与当地的传说有关,相传古时贝子(即高级官员)在此祭祀十三位神祇,以祈求风调雨顺、丰收富饶。后来,这里寺庙众多,被称为贝子庙,且以十三庙最为著名。如今,贝子庙十三敖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,成为包头市的重要旅游景点。
贝子庙十三敖包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,由13个敖包组成。据传说,这13个敖包是为了纪念元朝时期的贝子(部落首领)阿鲁台而建造的。
阿鲁台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蒙古贵族,他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很高的地位。据传说,他曾经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庙宇,并命令人们在周围修建13个敖包,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敬之情。
这13个敖包分布在贝子庙的周围,每个敖包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。例如,其中一个敖包代表太阳,另一个代表月亮,还有一个代表星辰等等。
如今,贝子庙十三敖包已经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著名景点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。
贝子庙门票?
门票:20元。
贝子庙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山南坡下,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。因当年主持修建此庙的是当地贝子巴拉吉道尔吉,而且是建在贝子旗,寺庙因此而得名。贝子庙现为国家4A级景区。
锡林郭勒贝子庙,为何乾隆爷会亲自赐名?
贝子庙,座落于现锡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。
寺庙总面积为1.2平方公里。贝子庙始建于乾隆八年(1742)。这座寺庙因建筑在原东阿巴哈纳尔旗(贝子旗)境内,故名“贝子庙”,又因最早主持兴建该庙的第一世葛根曾获得“班智达”称号,所以人们又称之为“班智达葛根庙”。1979年12月,阿巴哈纳尔旗的“哈”改为“嘎”。
据说,清朝初年,在这里有一处小庙,叫“阿巴嘎纳尔庙”。以后,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和发展,在阿巴嘎纳尔旗贝子巴拉吉日道尔吉的支持下,本庙第一世葛根巴拉珠尔伦德布开始兴建贝子庙。
巴拉珠尔伦德布,康熙四十八年(1708)生于西藏章龙地方,6岁被章龙河岸之图布丹达日扎庙认定为呼毕勒罕。12岁来到内蒙古,曾路经鄂尔多斯,东苏尼特,17岁因东阿巴哈纳尔旗查干格楞喇嘛之邀请前来该旗。他精通藏文、蒙文,在当时贵族和喇嘛中享有盛名。34岁时,得到本旗贝子巴拉吉日道尔吉信奉推崇,请他主持全旗的宗教仪式。
乾隆八年(1742),根据巴拉珠尔伦德布的建议,在原小寺庙的场地上着手建造两层新庙——苏格沁大殿。据记载,建造这座大殿时,从北京、张家口、多伦等地招来大批泥瓦工、石木工和画匠等建筑技术人员,投资白银1万两,以“积善积德”名义进行化缘,向每户富牧收取马20余匹,白银200~300两,一般牧民每户最少收羊5、6只。此殿历时5年建成,喇嘛人数从原有的30多人猛增到300多人。当时,巴拉珠尔伦德布和巴拉吉日道尔吉贝子花费白银4000两,制成两台“浩日老”(轮),奉献给七世达赖喇嘛。达赖为此封巴拉朱尔伦德布为“章龙班智达”及贝子庙葛根。
乾隆三十三年(1768)又将建庙情况奏报清朝政府,清廷赐封巴拉珠尔伦德布“阿日亚·章龙·班智达”称号,赐名该庙为“崇善寺”,发给满、蒙、汉、藏四体文寺额和45名喇嘛度牒。
乾隆皇帝亲自赐名的寺庙也不止贝子庙一座,这与清代的国策有关。
清代兴起的初期就与藏传佛教建立了友好的联系,崇祯七年,即清天聪八年(1634),原察哈尔林丹汗宫廷中供养的莫尔根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,宣扬自己已知“天运”,携带原元朝宫廷供奉的玛哈嘎拉佛像,去觐见皇太极,并表示归服。
清政府为扶持和发展藏传佛教,在蒙古地方大力鼓励和提倡修建寺庙。蒙古地方的藏传佛教寺庙,绝大多数是清代建筑的,而且主要是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间修建的最多,其中乾隆年间达到了最高峰。
乾隆《御制普乐寺碑文》中说:“因其教,不易其俗,使人易知易从。”《清高宗实录》中说“本朝之维护黄教,原因众蒙古素来皈依,用示尊崇,为从宜从俗之计。”宗室昭梿曾说:“国家宠幸黄僧,并非崇其教以祈福也。只从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,故以神道设教,藉使诚心归附,以障藩篱。”
标签: 贝子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