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英博物馆木乃伊是真人吗?
大英博物馆的木乃伊是真人,但是已经死去几千年了,经过长时间的保存和防腐处理,身体已经变成了干燥、硬化的状态,变成了一种叫做“干尸”的形态。虽然已经不再活着,但它曾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类,所以也可以被称为“真人木乃伊”。这些木乃伊在博物馆中展览,可以让人们了解古代埃及文明和关于死亡的信仰与仪式。
关于殷墟,你还知道哪些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吗?
提到殷墟人们就会想到封神榜,封神榜大家应该都看过,小的时候看封神榜的时候最崇拜小哪吒脚踩风火轮,手拿乾坤圈,二郎神杨戬手拿三尖两刃枪,威风凛凛的。最讨厌里面昏庸无道的纣王,千年狐狸精妲己。这些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。除了这些神话传说,殷墟在发掘的时候还真有诡异的发现。
说起殷墟其实是我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,在古代被叫做“北蒙”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,并被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。出土了大量的以甲骨文、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。它的发掘所彰显的中华文明璀璨辉煌震惊了世界,同时系统展现了我我国商代晚期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,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史实的科学地位,被评为20世纪中国“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”之首。
随挖掘出土了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和墓主人身份的‘’妇好墓‘’,还有震惊世界的“后母戊大方鼎”。
在殷墟挖掘的过程中,除了发展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外,还出土了一个诡异的头骨,这个头骨与羊头有几分相识,但是专家们也弄不清这个诡异的头骨到底是什么头骨,难道是《山海经》中记载的人类世界已经灭绝的上古神兽吗?最后北京的一位顶级的野生动物专家,经过专业的分析和资料对比,基本确定这个诡异头骨就是古籍上记载的“食梦兽”。
《新唐书五行志》中记载:吕后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“为豹头以辟邪,白泽枕以辟妹”,其中的白泽就是“食梦兽”,看来《山海经》中的神兽是真实存在的。
晚清1899年发现、民国1928年大规模挖掘出的河南殷墟甲骨文,世界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,距今3000多年,但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。新中国成立后,考古许多新发现,陕西半坡遗址文化,山东大汶口文化,山东龙山文化,浙江良渚文化,都发现刻在陶器、兽骨上的文字,比殷墟甲骨文都要早1000多年,震动全世界。这些文字是中国最早的不成熟的文字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。甲骨文出现在商朝中晚期,而新发现的文字至少在之前的夏朝,意义非常重大:1.推翻了世界最早的文字不在中国的旧说。2.证实夏朝文明存在(西方国家不承认)。3.以前说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,现在还要向前推,不止5000年。现在西方国家不承认新发现的文字是文字,只是符号。今后,随着中国考古的新发现,会强化这三大国际意义。
黄拙吾是谁,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?
北京石景山挖出的龙袍干尸可以说是近年来史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,众说纷纭,至今没有定论,下面我们来推理一下。
下葬棺头上所载为“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”,身着皇帝礼服,外穿一品武官的麒麟补服,另陪葬一套龙袍,随葬品康熙通宝,东珠朝珠等。
初步判定为清朝四品文官中宪大夫黄拙吾,为明末清初人物,葬于康熙后期。
有三大谜团,一、在留发不留头的清朝,竟然留着明朝发式;二、陪葬龙袍;三、相关专家翻遍史书,竟然找不到这位黄拙吾老先生的只字片语。
现在有以下几种说法。
一、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,死于雍正二年,时间上跟推理的康熙后期能搭上点边。
二、顺治帝福临,史书记载是英年早逝死于天花,有很多人认为福临或遁入空门或被孝庄太后拘禁,活到康熙后期也有可能。
三、黄拙吾为明末清初汉人,死后怀念前明,盘为明朝发式,购得戏服龙袍陪葬。
四、为前明皇族或太子,死后恢复明制而葬。
五、康熙帝八子胤禩,身为清皇族死后被这样规格所葬。
补充一点,清朝剃发易服之下,两种人最为特殊,道士可留发,服饰照旧,是顺治年间龙虎教张天师进京面圣后皇帝特许保留下来的,戏子虽剃发,但上台表演可戴假发行前朝服饰,因为戏子本身表演的就是前朝旧事。
视频加载中...
2006年5月,北京石景山的一处施工现场意外的挖出一座清朝墓葬,但令人奇怪的是,这座规格不高的清朝墓葬,却埋葬着一位身穿龙袍,头扎明朝发髻的不腐干尸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我们都知道,身着龙袍下葬,是皇帝才有的特权,而这座墓葬的规格太低,根本不可能是皇帝的墓葬,随着挖掘的进一步进行,观察专家对整件龙袍进行了细致的观察,最终确认这件龙袍其实并不是皇帝穿的龙袍,而是龙袍的孪生兄弟蟒袍,蟒¬袍是一种明朝出现的服饰,大多用来赏赐那些有功之臣,到了清代蟒袍被视为吉服,文武百官都可以穿在身上,只是规格不同,所以墓主人的真实很可能是一位康熙年间的官员,那么清朝的官员为什么会留着明朝的发髻呢?
拆解尸身的发髻,专家发现尸身的头部前半部是没有头发的,而且是连发根都被剔除了,这说明死者生前遵守了清朝剃发易服政策,既然生前已经剃发了,为何死后还要扎起发髻下葬呢?事实上清朝实行剃发易服政策,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激烈抵抗,不得已清政府做出了让步,针对剃发易服政策提出了十从十不从,其中有一条就叫做生从死不从,也就是生前必须剃发,死后下葬却怎么梳头发就不管了。
专家通过现代技术我们还原了这位墓主人的样貌,还原的画像上赫然是一位50几岁的清朝官员。能穿上蟒袍,这位官员生前,也必定是风光一时,但是,人在临死时的所做所想,才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想法吧。
我是文开石,我有些资料看法。
2006年5月,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现场意外挖掘出一具清代干尸。
棺材头刻“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。”
干尸梳的不是发辫而是发簪。
干尸身穿一品“麒麟补服”和“五爪龙袍”。
应该不是。
中宪大夫是四品官,级别很高,但是这是个虚衔,并不对应任何实际上的职务,只是文官级别的一个称谓而已。古代如果通过科举做了官,那么他的父亲就会获得荫封,有时也会给儿子荫封,官级一般和本人一样,但是不会给予任何实际职务,只是按照这个级别领取俸禄,做官的妻子也是一样,叫做诰封或者诰命,六品以下的称敕命。有俸禄,没实权。
另外一种情况是做官的死后加封,这个加封可能一下提高两三品。
总结说来,黄拙吾很可能官职更小甚至自己没做官,所以史书上没查到他的只言片语。
标签: 干尸博物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