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夏为什么叫临夏?
临夏是甘肃省的一个回族自治州,临夏市是州府所在地,是全州政治、文化中心。因大夏河穿境而过。所以叫临夏。就是临近大夏河的地方。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。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。也有一个说法是:一年中气候都是临近夏天的气候。所以就叫临夏。临近夏天的意思。
临夏是一个省会吗?
临夏回族自治州,是甘肃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。古称“河州”,因此,临夏回族自治州又倍称作“古河州”。是甘肃甘南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一个地方。与甘肃大多数地方干旱少雨不同 这里雨水充沛,一年四季分明。经济发展也比较可以。
临夏县和临夏市是一个地方吗?
临夏市和临夏县不是一个地方,行政级别不同,地理位置也不同!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,是市会城市,而临夏下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属7县一市下辖县之一,位于临夏州西北部!
临夏县和临夏市都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的县市。从临夏州地图可以看到,临夏市将临夏县从中间隔离成南北两块,北块面积大于南块,临夏县县城也位于北块,现在造成了南块临夏县人要去临夏县县城,必需横穿越临夏市才能到达临夏县县城。
为什么叫临夏?
“临夏”这个名称并不遥远,使用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。从古至今,临夏的地方名称有过很多变化。
在奴隶制时代,临夏一直是周代羌族罕羌侯的封地。秦统一全国后,置枹罕县,县址在今临夏县双城村,后来,城址沿大夏河谷地带,由西向东,几次迁址后,最后才定在今天的这个地方。
北朝前凉太元二十一年,前凉君主张骏将前凉版图分为凉州、沙州、河州,这就是河州最早的建制。
古时,临夏还有其他称呼:乌州(唐朝)、安乡郡、凤林、米州、晋兴等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改河州为导河县,属兰山道,名称来自《尚书》“导河积石”。
因为据说导河与“导祸”音相近,听着不雅,故在民国十八年(1929年)将之改为临夏县,顾名思义,就是临近大夏河的意思。
但大夏河这个名称,却是一个误会。是明代的古人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。大夏河在明代之前一直叫做白石河、漓水。最早是叫白石河或太峙河,白石河名称来源有二。一是太子山当时叫做白石山,从太子山流出的河叫白石水;西汉昭帝时,在双城设白石县,因此大夏河一度时间成为白石河。两汉以后,在水经注中,又称为漓水了。所以,很长时间内,大夏河一直官方的名称是“漓水”。但是,明代地理书籍《一统志》在标注漓水时,将百里之外的广河县的大夏水,标注到漓水的上面,从此,“漓水”消失了,大夏水代替了漓水,就成为了今天的大夏河。广河县一带在西汉昭帝时也设立了大夏县,后来又有定羌驿的称呼,附近的河当时被称为大夏水,在这一误注后,大夏水也消失了。代而出现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大夏河了。
岁月沧桑,光阴荏苒,对于我们这样在当时较为僻远的地方,因为史家的疏忽大意,我们这个地方的称呼也显得屡经变化。“大夏河”的称呼虽是个误称,但由此而起的名称“临夏”虽然因误会而产生,却是一个美丽的名称,为我们大家所喜爱。
临夏因靠近大夏河,故接称临夏。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,平均海拔1800米,距省会兰州150公里,为甘肃省西南部中心城市,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史称枹罕、河州,素有“茶马互市”、西部“旱码头”和“河湟雄镇”之称,享有“花儿之乡”、“彩陶之乡”和“牡丹之乡”的美誉。区域总面积88.6平方公里,辖4个镇41个行政村,6个街道办事处27个社区;总人口25万,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.4%;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8.4%。
标签: 临夏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