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上坟不过三代,祭拜不过未时”是什么意思?有道理吗?
不管几代,清明都要给祖先扫墓,黄帝到我们几代了,中华儿女不是还去黄帝陵扫墓祭祖吗?有些漂流在外的中华儿女,不管何时何地都想着叶落归根,难道他们爷分几代就不回来了了吗?不管多少代都不能忘祖。
谢邀。
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扫墓不过三代,在我的家乡没有这一说法。
有人说,伏以人本乎祖,犹如物本乎天,木本乎根,水本乎源。树有根,水有源,人来自于哪里?来自于先祖,来自于代代相传。
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文化,清明尊祖祭祀,慎终追远,历久不衰,古今皆然。清明祭祀去世父母、祖先,是一种缅怀去世父母、祖先的恩德活动,也是做人不要忘了自已来自哪里,不忘先祖的恩德。从这个意义说,扫墓不过三代就没有道理。
清明尊祖祭祀,只要是记得的先祖坟墓,大多数人还是爬山涉水扫墓祭祀的。有的人千里迢迢赶回家中祭祖扫墓,不都是不忘自已的根和缅怀祖先的恩德吗。不忘自已的根源于何处,是做人的根本和准则。
当然,由于时代的久远,有的先祖的坟墓消失了,有的不记得了,那是没法子的事,不祭祀扫墓也无可厚非。有的远一些先祖之墓,傍近祖之坟,不扫墓祭祀说得过去吗?也无道理。
在我的家乡,清明祭祖都是在上午十二点钟前祭祀完毕的,都是祭拜不过未时。祭拜不过未时,有什么道理,个人浅见认为清明这天,去世先祖是要享用祭祀的纸钱和祭品的,既然是尊祖祭祀,那当然是宜早不宜晚了。
“上坟不过三代”这主要是指:
其一、祭祀者大部分都是“三代”以内者去拜祖先,到第四代没有或不去,祭拜者到“孙子”这一代,第四代没有或重孙子不去;
其二、祭祀祖先大部分祭拜到前“三代”,及祭拜到“爷爷”一代。也有大家族者祭拜至三代以上的祖先。
祭拜不过未时是指:
“未时”是日跌、日央等,也就是太阳偏西为日跌,未时为下午的1:00~3:00时。严格的祭拜是在上午12点前结束不能太晚。
而现在的祭拜是上午至下午四点前结束。
民间有句俗语:“上坟不过三代,祭拜不过未时”。
孝敬,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这不仅仅是老人活着时候的恭敬,也表现在去世之后的扫墓。
这句话,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规矩。
在我们家乡,一般而言,上坟都会选择在中午之前完成上坟这个仪式。
在我国古代,家族的形成与壮大,是为了更好生存和发展。也是社会的基本形式之一。
扫墓,更有一种凝心聚力的作用,把大家的心汇聚一处,团结就是力量。
不过,三代之后,家庭一般都会开枝散叶,各过各的。再聚到一起,容易产生矛盾,所以就有了“上坟不过三代”的说法。
缅怀前人,是扫墓的基本功能,不论社会地位如何,都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过去,人们喜欢把世界用阴阳分割开来。
我们看得到的,为阳间世界;看不见的就是阴间世界。
下午一点到三点,称作“未时”。
阳到了极点,就开始往阴的地方转换。
对应于活人,不能在“下落”的时辰祭拜祖先,也是取蒸蒸日上的意思。
时过境迁,现代人不再有那么多的讲究,老人在世,就好好善待老人;老人离开,就默默缅怀,然后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兴旺发达,幸福安康,就是对故去老人们最好的祭拜。
标签: 霞浦赤岸村